中华道藏 1996年起,由张继禹道长主持编修《中华道藏》,以明代正统、续《道藏》为底本,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,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归类,共分七大部类。全书在2004年出版发行,为繁体竖版16开本,共49册,收书1500多种,5500多卷,约6000余万字。
当前位置:清净莲海道教大藏经(非赢利,纯公益网站) -> 玄门文摘 -> 道教知识

TOP

道教知识:道教的斋醮仪式您知道多少?“斋”与“醮”又有何区别?
2024-03-26 11:21:49 来源: 作者: 【 】 浏览:10次 评论:0
道教知识:道教的斋醮仪式您知道多少?“斋”与“醮”又有何区别?


道教的斋醮仪式

普度天人的斋醮

斋醮,即指斋法与醮仪,俗称为打醮、做道场、经忏或法事。

斋醮包含内容甚多,主要有设坛、上供、焚香、升坛、画符、念咒、鸣鼓、发炉、降神、迎驾、表章、诵经、赞颂、宣词、步虚等等,并配以烛灯、禹步、唱礼和音乐等。通过这套仪式,祭告神灵,祈求消灾赐福,超度亡灵等。

道教斋醮仪式中使用了很多赞颂词章和祭祀音乐。其中包含不少文学和音乐资料。

“ 赞颂”是赞神之辞,建醮时,道士须旋绕香炉和烛灯,边巡行边按一定韵调口诵词章。一般为诗体,或五言,或七言,八句、十句或二十二句不等。

在寇谦之、陆修静时,即有《华夏赞》、《步虚辞》出现。现存陆修静所撰《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》、杜光庭《太上黄箓斋仪》中皆有步虚辞多首。

除道士外,帝王也有为斋醮作赞颂词章者,宋太宗、真宗和徽宗等分别撰写了《步虚辞》、《散花词》、《白鹤赞》、《玉清乐》、《太清乐》各数十首。《正统道藏》收有真宗御制《玉京集》6卷。

宋代所出《玉音法事》,除收有真宗、徽宗所制之赞颂外,还汇集了陆修静以来的其他词章,并附有曲调符号。近人刘师培评论宋太宗、真宗、徽宗所制赞颂称:“虽系道场所讽,然词藻雅丽,于宋诗尚称佳什。”为了咏诵词章,还配制了《步虚声》之类的曲调。

《册府元龟》卷五十四载:唐天宝十载(751年)四月,玄宗“于内道场亲教诸道士步虚声韵”,并诏司马承祯、李含光、贺知章分别作《玄真道曲》、《大乐天曲》及《紫清上圣道曲》。

斋醮道场为此配置使用多种乐器。先仅用钟、磬以节缓急,后又引用管、弦、锣、鼓,明代更采用十番锣鼓。音乐内容相当丰富。


道教的斋醮仪式

科仪组成

举行一项斋醮科仪,往往要通过建坛、设置用品、诵经拜忏、踏罡步斗、掐诀念咒等来共同完成,这其中人(道士)是最积极、最活跃的因素,因为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他们(道教称建坛执事)来完成的,这一切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斋醮科仪。

建醮必先设坛,称为“醮坛”,又称“法坛”。“坛”则指在平坦的土地上,用土筑的高台,用以祭祀天神和祖先。

据《道书援神契》记载:“古者祭皆有坛,后世州郡有社稷坛。记曰:坛而不屋,古醮坛在野。今于屋下,从简也。”说明古代醮坛,原为露天,后改在殿内。

不同形式的斋醮,往往建有不同规模的坛。大型斋醮活动,通常筑有若干个坛,其中一个是主坛,叫做“都坛”,其余的坛,叫做“分坛”。如1993年9月,在北京白云观举行的“罗天大醮”。供奉一千二百诸神牌位,分设都坛、皇坛、度人坛、三官坛、报恩坛、救苦坛、济幽坛、青玄坛等,诵经拜忏,日夜供奉香灯。

正一派醮坛,称为“万法宗坛”,用天师之印,为“阳平治都功”印,沿袭至今。全真派醮坛,称为“混元宗坛”,用“道经师宝”印。方丈传戒的戒坛,称为“玄都律坛”。

在斋醮仪式中,各有一定称谓和职守的道士,统称为执事,即醮坛执事。据《金箓大斋补职说成仪》,执事主要有:

高功:位居各执事之首。担任者必须“道德内充,威仪外备,天人归向,鬼神具瞻”;在仪式中要“蹑景飞晨,承颜宣德,惠周三界,礼越众官”。

监斋:位仅次于高功。其职守,一为“总握宪章,典领科禁,纠正坛职,振肃朝纲”;二为“周密察非,从容授简,有严有翼,毋滥毋堕”。即主管科仪典法,为高功的副手。

都讲:与高功、监斋合称“三法师”。担任者必须“洞辅该通,法度明练,赞唱仪钜,领袖班联”;“玄坛步趋,升座讲说。昭符人望,默契人心”。即主管唱赞导引,亦为高功的副手。

以上三职,正一派称为“法官”,全真派仅称“高功”,无“法师”之称。但三者在斋醮科仪中各有明确职能,相辅相成,共同发挥对科仪的主导作用。

其它执事,亦各有其职:

侍经:负责陈列、布置和收藏经卷的道士,为诵经作好定音、调音和仪表的准备工作。

侍香:负责清洁香炉和香案的道士,在仪式中保持焚香不断。

侍灯:负责整理和清洁点灯用具的道士,在仪式中保持灯烛辉照不致中断。

知磬和知钟:负责击磬和击钟的道士。磬钟之声直接规定了诵唱经文和仪式进行的节奏。

此外,据《太清玉册》拳四,醮坛执事还有:

炼师:“其职也,内外贞白,心若太虚;德体好生,诚推恻隐。致坎离之妙用,合造化之元功;炼质升真,超凡人圣。”

摄科:“其职也,严格威仪,宣扬玄范,端临几度,密迩道前。音传金玉之声,问答琳琅之韵,必敬必戒,以谢以祈。”

正仪:“其职也,通贯科仪,整肃玄纲,务在老诚之士,方严中正之规。”

监坛:“其职也,激浊扬清,摄邪辅正,升坛隶事,先须严洁之功;通真达灵,必假监临之力。事须处恪,勿令差迟。”

清道:“其职也,肃清云路,荡涤尘氛。”

知炉:“其职也,玄教威仪,仙班领袖。”

词忏:“其职也,吟咏洞章,歌扬玄范。”

表白:“其职也,奏陈虔格,注念精专。”


道教的斋醮仪式

道教醮坛之上,讲究一定规矩,谓之威仪。因斋醮人神交接,怠慢不得,故立下清规,目的是“戒其惰慢,检其愆违,察其行藏,观其诚志,若有过失,随事纠举。”

《天皇至道太清玉册》载有《醮坛清规》,所列凡三十五条,可见醮坛之上,纪律严明。

醮坛上有必要的设置和用品,主要有:

供器:香炉、烛台、花瓶、香筒等。

供养:如香、花、灯、水、果五种供奉。

法器:道教通用的法器有两类;一类为仰启神仙、朝观祖师以及为了驱恶镇邪的器物,如朝简(圭简)、如意、玉册、玉印、宝剑(法剑)、令旗、令箭、令牌(召遣神将之牌)、天蓬尺(法尺,为桃木长尺)、镇坛木等;一类为各种打击乐器,如铙、铛、镲、铃、鼓、钟、螺、磬等。

幢幡:幢之制其上有宝盖,并有执杆,以为手持。幡则无盖,多为悬挂之用。

符简:即黄表纸符。

章表:即表文。

法水:净坛用水。

手炉:即有柄之香炉,以为手执。

在醮坛科仪中,有其独特运作形式,主要有外在的咒诀罡步,香赞礼表等方法和内在的存想运讳、叩齿集神等修功。

现择要而述之:

咒:指通于神灵的用语。古代“咒”通“祝”,一般以“急急如律令”结尾。持咒可以请神、驱邪、保命、护身等。

诀:手指按一定的方法盘结捏掐而成的形状叫做诀,其过程叫做掐诀。掐诀可以通真制邪,役将治事。不同的神明有不同的诀法,如灵官诀、斗姆诀等。

步:指踏罡步斗。相传创自夏禹,故又称“禹步”。“罡”指天罡,“斗”指北斗。高功在坛场上,假方丈之地,以为九重天,按照星辰斗宿之方位,用步踏之,即可神驰九霄,启奏上天。罡有多种,如三宝罡、二十八宿罡、交泰罡等,各有用法。

灯:指醮坛上燃点坛场灯烛的常用仪式元,最初是独立的仪式体,后来被包含在别的仪式中。其作用是上照天庭、下彻地狱、拔度亡灵,故人逝后必“法天象地,燃灯告符”,以期达到“超出良难”。

礼拜:道教醮坛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仪式元。俗称“叩头”、“作揖”,无论是道士,还是信众,在道教宫观内外,面对神像,都要礼拜,这是入道信教的首要和根本。初入道者,必先学礼拜,称之为“过叩头关”。其做法有四,即稽首、作礼、遵作和心礼。

诵经:道教醮坛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仪式元,指诵念经文。初习仪式必先学诵经。诵时有一人独诵,亦有众人合诵;有一经诵一遍,亦有一经诵多遍。其方式亦有多种,主要有心诵、形诵、神诵、心祝、密祝、微祝等。通过诵经最终达到上消天灾,保镇帝王;下禳毒害,以度兆民,生死受赖,其福难胜。

步虚:指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,相传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,故又名“步虚声”。依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,称为“步虚词”。步虚声吟唱起来乐章优美,有深刻的艺术内涵,大诗人杜甫赞曰:“此曲本应天上有,人间能得几度闻。”

存想:一名“存思”,简称“存”。要求闭合双眼或微闭,存想内观某一事物或神真的形貌、活动状态等,以期达到集中思想,去除杂念,进人人神交接境界。道教认为,建醮不懂存想,无法沟通人神世界,斋醮即失去意义。存想的对象十分广泛,包括存想天象(日、月、星辰、云雾等)、景物(气、炎火)、人体(五脏、丹田)及神真(身内神、身外神)等,多为师徒秘密传授。

叩齿:即上齿与下齿相叩,以集神驱邪。一般分为鸣天鼓(左叩)、击天磬(右叩)、鸣法鼓(当门齿上四千四共八龄相叩)。左叩以击幼天门而应神羔,右叩凡制伏驱降用之,鸣法鼓以通真格上帝,凡朝奏用之(见《天皇至道太清玉册》)。

进表:指道士将表文(青词表章)上奏天庭的仪式元,又称“上表”。其程式为启坛、请圣、拜表。其用法因神位高低而定,对道教最高神呈进称为“上大表”,一般神则称为“上疏”。最后将表文焚化,称为“化表”,以期送达天庭,祭告上苍,众圣光临坛场,赐福延龄,先灵受度。

炼度:即用符法度化鬼神,使得超度。炼指用真水和真火交炼亡者灵魂;度指修斋行道,拔度幽魂。其功用为“生人服之(符法),可以恢神。而鬼神得之;亦可度化”(见《上清灵宝大法·水火炼度品》)。

施食:道教科仪的一项仪式,也叫“斛食”或“赈济”,俗称“焰口”,即设斋食以超度鬼魂。早期道教并无施食,但在南朝刘宋时已有雏形,唐朝时就有了相当的影响和规模。宋元之际,以米饭盛于斛内施食,称为“斛食”。直到解放前,有些宫观还保存着这一做法。施食时要用“祭炼”之法,即高功存想,以神度鬼,使其早升天界,脱离鬼道。

散花:醮坛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。通过想象中的神仙銮驾,把醮坛幻化为神仙居处的瑶坛,存想自身为神仙临坛弘道,故以散花作为颂赞神仙和幻化醮坛的仪式内容之一。与佛教不同的是,道教“散花”,并非实地抛散鲜花,而是诵唱,因此又有多种的散花词,多为五言、七言、词曲等。

解冤释结:所谓冤结,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怨怼,引起了阴讼牵连、人鬼连牵阴鬼受难、阳世受报等,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,解冤释结,以求阴鬼升仙,阳世平安。

化坛卷帘:化坛指将坛场幻化为瑶坛仙境、神仙世界;卷帘如同人间君王临朝听政,卷帘听取高功面陈奏疏。这种仪式多以化符、唱赞、存想等完成,经韵中有“倒卷帘”。

启师谢师:即礼三师。三师指度师、籍师和经师。凡大型道场,皆设有祖师坛。开坛之初,高功恭对师坛,启奏三师,请赐保佑,谓之启师。下坛时,必要礼谢三师,以志不忘师恩,谓之谢师。

以上各种仪式元,便构成了大大小小的斋醮场面。


道教的斋醮仪式

斋醮一词出现颇早,但原非一事。

斋的原意是洁净。

古人祭祀鬼神必先沐浴更衣,不饮酒,不吃荤,禁绝房事,以表示诚敬。《礼记·祭祀》曰:“斋者,精明之至也,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。”斋者的目的是为了清整心境,消减烦恼,积德解愆,和神保寿。

醮,原为古代祭法中的一种。

《说文》曰:“醮,冠娶礼祭也。”即是指古代祭神或冠、娶之礼。道教吸收古代醮祭之法,形成了自己的醮坛之仪。

《正一威仪经》说:“醮者,祈天地神灵之享也,亦有多种,所有饼果并须清洁,不得肉脯荤秽。”

并与斋法相配,互为补充。如斋法中临近尾声,须设醮散坛;醮法之行,亦必斋戒。两者并行,醮法和斋法成为道教仪式的两大类。

斋法

道教从创立之始,即十分重视斋法,将其誉为修道的基础。学道者以斋戒为本,诵经必斋,校经必斋,书经必斋,书符必斋,合药必斋,烁丹必斋,精思必斋,诣师请问必斋,救疾消灾必斋,致真人必斋。

斋者,太上所敬重,老君所营护,诸圣所倚赖。一切和修道弘法有关的行为,都须先斋戒。早期的斋仪有九种,即金箓斋、黄箓斋、明真斋、三元斋、八节斋、自然斋、三皇斋、太一斋、旨教斋,谓之灵宝九斋。

1、金箓斋

金箓斋,指帝王所作的祈祷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的法会。杜光庭《金箓斋启坛仪》说:“上元金箓,为国主帝王镇安社稷,保佑生灵,上消天灾,下禳地祸,制御劫运,宁肃山川,摧伏妖魔,荡除凶秽。”

并说在出现以下情况时举行:“或五星失度,四气变常,二象不宁,两曜孛蚀,天倾地震,川竭山崩,水旱为灾,螟蝗害稼,疫毒流布,兵革四兴,猛鸷侵凌,水火漂灼,冬雷夏雪,彗孛呈妖”,皆当修金箓宝斋,拜天谢过,思道祈灵,以禳却邪氛,解销灾变。

2、黄箓斋

黄箓斋,超度亡灵、祛灾致福的道场。《太上黄箓斋仪》曰:“黄箓斋,拯救幽灵,迁拔飞爽,开度长夜,升济穷泉,固其大旨也。然祛灾致福,谢罪希恩,人天普修,家国兼利,功无不被矣。”兵乱不息,疫疠盛行,孤魂流落,依式修崇,即可消弭灾变,生灵蒙福,幽壤沾恩。

3、明真斋

明真斋,主要是为了超度幽夜之魂,亡命之鬼。明真斋并不建立斋坛,只是在露天地上安一长杆,长杆上燃点九灯。举行仪式的道士,绕着香灯行道,一日一夜,六次行礼十方之仪,申表归命十方天尊,忏谢以自拔赎,以使光明普照九幽地狱,开度幽魂罪根,去离恶道,升迁福堂,与道合真。

4、三元斋

三元斋,指在上中下三元之日,礼谢天地水三官,忏谢自己所犯的罪过,以求解脱。道教以三元节配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天官生于正月十五日上元日,地官生于七月十五日中元日,水官生于十月十五日下元日,三元斋就是在三元之日行仪,故名。

5、八节斋

八节斋,即在八节之日礼谢诸真,忏悔七世玄祖及今生、宿世所犯罪过。古代以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、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为八节,八节之日既是农时节日,又是祭祀之辰。其日诸天大圣尊神,上会灵宝玄都玉京上宫,朝庆天真,奉戒持斋,游行诵经。此曰修斋持戒,皆为五帝所举,书名玉历。

6、自然斋

自然斋,即礼谢十方之神。杜光庭《太上黄箓斋仪》称,无论是金箓仪,或是黄箓仪,在宿启之夜及言功之时,都要先作自然斋,然后行金箓斋事。此斋为普济之法,内以修身,外以救物。

7、三皇斋

三皇斋,道教谓天皇主生命,地皇拔死籍,人皇除罪厄。《无上秘要》记述三皇斋,醮坛内设三皇座,上供香烛灯光,依法上献香珠、洁水、供品等。其仪首先要北向叩齿十二通,然后在三皇神位前三进香,宣十三禁戒。复炉后,再依次登坛、上香、酌酒、叩拜、发愿,愿以此烧香礼谢之诚,乞除先世以来,下逮臣身,千愆万罪,皆令消释,疾患除差,灾厄过度,长生久视,永保无殃。

8、太一斋

太一斋,主祭十神太一。十神太一为五福太一、天一太一、地下太一、四神太一、大游太一、小游太一、君基太一、臣基太一、民基太一、直符太一。凡帝王修奉展礼,祈祷十神,可上消天灾,下禳地祸。旨教斋,主要是为了禳灾救疾,救解先祖。《正一指教斋清旦行道仪》曰:愿以是功德,为供主自身及家门眷属,尊卑善庆,救灾度厄,保命延年,灭祸消凶,除殃却患,祈思请福,拔罪解愆,归命大道。

以上所言九种灵宝斋法,其后演变为各种斋法,或曰三斋,或曰二七品。

所谓三斋即金箓斋、玉箓斋和黄箓斋,二七品有大真斋、上清斋、大洞斋、金房斋、太一斋、九天斋、金箓斋、玉箓斋、盟真斋、黄箓斋、洞神斋、自然斋、三元斋、涂斋、拔度斋、洞渊斋、天宝斋、九幽斋、五炼斋、正一斋、太平斋、三皇斋、八帝斋、北帝斋、旨教斋、解考斋、化胡斋。

大同小异,功德甚重,所谓动天地,感鬼神,福邦家,济幽显,舍此道则何。


道教的斋醮仪式

醮法

自唐宋以后,醮法亦广泛流行。主要有三朝醮、九皇醮、七元延生醮、祈雨九龙醮、五帝安宅醮、紫庭北阴醮、消灾益算醮,正一传度醮、东岳延生醮、北极真武醮、文昌祈禄醮、祈祥保嗣醮、六甲保胎醮、正一安墓醮、誓火禳灾醮、九幽拔罪醮、随愿往生醮、自然拔亡醮、升化迁度醮、修真谢罪醮等。

杜光庭说,所谓“醮”,祭礼之别名。用牲畜血食祭神谓之祭,用蔬果精珍祭神谓之蘸。醮仪所用香花灯烛,果酒茶汤,上祭天地,下致万神,禳灾祷福,兼利天下,必须以清洁为先,精神为本,虔心诚意,以求感通。

在各种醮法之中,最为著名的有普天大醮、周天大醮、罗天大醮,合称三天大醮。

《道门定制》曰:

“上元金箓斋,帝王修奉,展礼配天,罢散设普天大醮,三千六百分位。

中元玉箓斋,保佑六宫,辅宁妃后,罢散设周天大醮,二千四百分位。

下元黄箓斋,臣庶通修,普资家国,罢散设罗天大醮,一干二百分位。”

之后,三天大醮逐渐独立,至明清时期成为规模宏大、内容丰富的大型斋醮活动,尤其是罗天大醮,一跃成为斋醮之首。

罗天大醮是道教斋醮科仪中最隆重的活动之一。

“罗天”是指三界之上的大罗天。“醮”乃是道教祭祀三清、四御、五星列宿的一种仪典。

早期道教举办醮仪的目的是治病、宥罪。醮仪最早是在夜间,露天设供祭诸神的。大唐《六典》中列有七种斋仪:黄箓、金箓、明真、三元、八节、涂炭、自然等斋。其时“斋”已成为一种宗教活动的仪式。

唐以后,“斋”与“醮”开始并成。宋代王钦若著(罗天大醮仪),道教遂具有了普天大醮、周天大醮、罗天大醮等盛大的祭祀仪。

据道经规定,普天大醮应供奉3600醮位(即神位),周天大醮供奉2400醮位,罗天大醮供奉1200醮位。

三种大醮做法、规模虽有区别,但其目的都是,一护国佑民、二延寿度亡,三消灾禳祸,四祈福谢恩。另外还有金箓大醮,玉箓大醮、黄箓大醮等大型道教仪式。

唐以后,历朝不少帝王都是每逢国有大事或大灾,均召请道士在宫中或名山宫观设坛建醮。

罗天大醮的主要科仪有焚香、开坛、请水、扬幡、宣榜、荡秽、请圣、摄召、顺星、上表、落幡、送圣等等。盛极隆厚的罗天大醮,需搭设九坛奉祀天地诸神,上三坛称普天,由皇帝主祀,祀三千六百神位,中三坛名周天,主公卿贵族祀之,设二千四百神位,下三层为罗天,由信众供祀一千二百神位,醮期则长达七七四十九天,并分七次举行七朝醮典,醮科包括福醮、祈安醮、王醮、水醮、火醮、九皇礼斗醮以及三元醮等。
Tags: 责任编辑:思过黑鹰
】【打印繁体】【关闭】 【返回顶部
上一篇道教文化:斋醮科仪的文化价值 下一篇走进道教:什么是道教的“三皈五..
回向偈
清净莲海佛学网: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交流论坛 联系我们
清净莲海佛学网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