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的基础知识概说
什么是道教?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,信众遍及整个华人世界。道教以“道”为基本信仰,而“道”有很多种涵意。如事物的根本规律、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、运动等等,可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上早就说过,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。能提出来的这些涵意,都是有缺陷的。道教最重要的经典是《道德经》,奉老子为教祖。
老子本身即是道,道教称老子为太上老君。祭拜太上老君正是表示对“道”的信仰的一种形式。传说老子的母亲怀孕八十一年才生下他,八十一这个数在中国文化中很特殊。唐僧西天取经经过了八十一难,《黄帝内经》也是八十一篇,等等。因为九是阳极之数,物极必反、九九归一,其中也蕴含大道。老子出生时已经是一个苍苍白发、皱纹满脸、硕大耳垂的老头,因此人们称他为“老子”。这个神奇的老头从母亲的右肋生出,降生在家中的李树下。又因长了个大耳朵,因此以李为姓,取名李耳。
老子
李耳是春秋道家的创始人。现在一般都认为道家和道教有明显区别。其实,在西方现代学术传入我国之前,古人一直都认为道教、道家是一回事。现代人总会举例说,“道法自然”,而道教追求长生不死,是“反自然”的,来说明两者的区别。似乎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,道门中人可不是这么看的。就好像学术研究总是说道家保守,可是道家是第一个用“道”来替代“上天”这个概念的,在春秋时应该算非常激进的观点。道家道教的联系千丝万缕,两者之间的差别,没有现代人说的那么大。
道教的实际创始人,是东汉时期的张道陵。大概在汉顺帝时期,祖天师张道陵建立了第一个道教宗派—正一道,又叫天师道。由于道徒入道时需要交纳五斗米,教外的人又称天师道为五斗米道。张天师由于创立道教的巨大功绩,阴鸷庇及后世子孙。张天师一脉在龙虎山代代相传,直至63代天师随国民党到了台湾。这大概也是冥冥之中的天意,周易八卦正好是64卦,最后的一卦为“未济”,倒数第二的63卦为“既济”。道家又讲究冲虚而不要盈满。因此张天师世家在大陆的传承到63代而止。
张天师
最早的道教派别,除了正一道之外,还有太平道了。太平道因信奉《太平经》而得名,混天、地、人而致太平。其创始人是大名鼎鼎的张角。张角率领三十六方道徒发动了“黄巾起义”,打出“青天已死,黄天当立”的口号,吹响了覆灭东汉王朝的号角。起义最终被东汉政府和地方军阀扑灭,太平道自然在秋后算账时受到毁灭性打击。因此,太平道在东汉末就销声匿迹了。
在道教创立之前,其实也有没经组织的零星方士们活动。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十分崇信方士,曾派方士徐巿到东海仙山寻找不老仙药。传说徐巿带领五百童男童女并没有到东海三仙山,而是到了日本。有好事者考证出来,徐巿即是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。徐巿和带过去的童男童女,正是日本人的祖先。秦始皇也令方士卢生出海去找仙人,结果仙人没找着,反而找出来一句谶语:“亡秦者,胡也”。后来秦朝果然在胡亥手中二世而亡。秦朝的这些方士大体分为黄老道和方仙道,道教即是由这两个派别发展而来。
道教创立之后,特别在东晋时期,各种道门派别逐渐出现。如上清派、灵宝派等等。经过唐、宋的大力提倡,各大宗派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而上清派茅山宗是其中最主要的派别。到了元朝,各大宗派相次融合,基本都融入了元朝政府支持的全真道和正一道两个派别,形成北全真、南正一的格局。全真道和正一道是现在道教的两大分支。其他的道教派别的传承,有一些也是不绝如缕,但仅限于个别的宫观了。
全真教
道教强调清静无为。清静是道的表征,其关键是没有贪欲。道教视“清静”为衡量天地万物是否按“道”行事的标准。“清静为天下正”,道士学道和修道也以“清静”作为修炼的重要内容。《清静经》上说,“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。”
无为不是凡事不要作为,什么也不干。道家说的无为,是做事不夹杂私心,有欲望而不走邪道。按照“道”而行事,功成而身退。是做事是顺其自然,而不是什么也没作为。因此,无为是积极的,其目的是“无不为”。我们现在也都明白了,做得多错得多,但只要以道家“无为”的心态去做事,就能获得内心的“清静”,最后才能够“无不为”。
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重要支柱,在历史的长河中,道教曾发挥巨大作用。每逢乱世,总有高道飘然下山,扶危救世。功成之后又飘然而退,不慕人间宝贵。道教在当代社会中也发按着安定社会,济世度人的积极作用。古老的道教,既是我们的根柢,又正发散出新的枝叶。